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于2018年5月25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成功举办首届“北大海洋论坛”。本次论坛为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以主旨报告与平行论坛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国内外海洋领域的知名校友、专家学者、部委机构领导、领先企业代表等齐聚北京大学,围绕“中国与世界”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思想碰撞与智慧交流。
(图: “北大海洋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日程安排紧张而充实,共分为两个环节。首先是以国务院参事张洪涛、中科院院士吴立新、中科院院士陈大可、北京大学教授卢海龙领衔的特邀嘉宾主题演讲环节,其次是以学科交叉、文化多元为特色的平行论坛环节,分别围绕“智慧海洋:装备与创新”、“超越海上地缘竞争:理论与实践”两大主题展开。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挪威等多个国家的200余名参会人员齐聚一堂、共话海洋。
(图: 王磊副院长主持)
大会伊始,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王磊教授对到场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首届“北大海洋论坛”一方面是为了庆祝北京大学120周年生日,另一方面是希望以此历史节点为契机,启动“北大海洋”精品系列活动,通过搭建开放式海洋平台,探讨北京大学海洋学科建设之路、中国和世界海洋可持续发展之路,发挥北大海洋整合全国乃至全球海洋优势资源的平台作用,助力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智库建设。
(图:张东晓院长致辞)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院长张东晓教授为大会致开幕辞。张院长指出,作为北京大学在海洋领域的实体科研平台,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将以发展北大海洋学科为使命,以建设北大海洋平台为己任,积极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发挥智库建言献策作用,建设具有北大特色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他突出强调了 “北大海洋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鼓励“北大海洋人”积极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图:国务院参事张洪涛做主题演讲)
大会首先由国务院参事、国家自然资源部研究员张洪涛教授进行以“海洋与资源管理”为主题的精彩演讲。张洪涛教授在报告中提出:要想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就得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搞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尤其要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图: 中科院院士吴立新做主题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北大校友吴立新教授进行了以“透明海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吴立新教授深入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三大挑战: “深海大洋如何调制全球变暖”、“海洋多尺度过程能量如何级联”、“深海极端环境下的物质与能量循环”。他指出, “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和推进,需要全球科研机构的协同努力。智慧海洋的建设需要数据的支撑,二十一世纪的海洋科技发展需要多学科协同交叉研究。最后,他鼓励广大学者为国家的海洋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图: 中科院院士陈大可做主题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可教授就“极地海洋科学展望”主题展开了“监控中国海,深入中国海,共建南北极”的报告。陈大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极地海洋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孕育重大科学突破的摇篮,也是我国在海洋和地球科学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沿阵地。我国将在SOOS和MOSAiC这两个目前最具有代表性国际极地研究计划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大幅提升我们在南大洋和北冰洋的话语权。
(图: 北京大学卢海龙教授做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教授卢海龙进行了以“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介绍”为主题的报告。卢海龙教授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基本知识,并详细介绍了减压法、加热法、注剂法、二氧化碳置换法等开采方法。2017年,我国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中,北京大学作为四家核心单位之一参与试采从准备到实施的全部过程。卢海龙教授透露,明年会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试验一些新技术。
(图: 平行论坛一现场)
“智慧海洋:装备与创新”主题平行论坛由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研究员张敏和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教授张信荣联合主持召开。
(图: 主持人张敏、张信荣)
(图: 郑玫教授做报告)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郑玫就北京大学在海洋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现状做了整体介绍,并从陆地大气金属污染现状、中国海洋金属研究概述、海洋大气金属在线数据分布及源解析三方面展开介绍了“海洋大气污染物的研究”。
(图: Seeram Ramakrishna院士、崔维成教授做报告)
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印度国家工程院院士Seeram Ramakrishna教授介绍了利用碳纳米材料导电的轻型电缆在近海领域的应用。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深渊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维成教授介绍了全海域全海深综合科考船对智慧海洋建设的支撑作用,并分析了该系统的建造必要性、配置及功能等。
(图: 孙卫斌、李清平做报告)
中国石油集团物探高级技术专家孙卫斌博士对海洋电磁勘探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他提出,应加快发展海洋电磁勘探技术,提高海上钻探成功率,同时大大降低钻探风险。中国海洋石油研究总院首席工程师李清平博士分析了深水工程技术装备的现状与挑战。
(图: 王克林、郭培军做报告)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加拿大地质调查局高级研究员、北大校友王克林从地球动力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合作、学习、构建海底台站检测系统,达到预测海底自然灾害发生的目的。上海宏华海洋油气装备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郭培军从海上平台式LNG液化工厂方案、新型FSP LNG货物维护系统、海上平台式LNG接收分销方案等几个方面就新型海上LNG能源装备做了具体介绍。
(图: 胡强、谢晶做报告)
专家胡强带来了“海洋微藻在营养、健康及海水养殖领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主题报告,他指出,海洋微藻生物质资源开发是国家重大需求,需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注重建立与政府、行业协会的沟通协作机制。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院长谢晶教授随后介绍了水产品低温物流关键技术研发与设备创新。
(图: 史宏达、牛青山报告)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史宏达教授介绍了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海洋能的开发利用历史,分析了海洋能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途径及面临的挑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牛青山介绍了现代海水淡化之关键装备技术——膜芯的制备与应用。
(图: 解跃峰、刘军、王晋做报告)
清华大学教授解跃峰、吉林大学教授刘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晋分别介绍了页岩气生产废水对饮用水的影响,水声组网的现状及发展、理论与实践,深水开发技术及工程应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报告内容精彩纷呈,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图: 平行论坛二现场)
“超越海上地缘竞争:理论与实践”主题平行论坛由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研究员胡波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教授查道炯共同主持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挪威、马来西亚的近20位专家学者,围绕当今全球海上地缘竞争的现实、原因和趋势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图: 主持人胡波、查道炯)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全球海上地缘竞争将日益加剧,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凸显。经济全球化的挫折、力量对比的急剧变化和海上热点问题的发酵都使得“大国地缘竞争”的回归难以避免,海上对抗正在成为全球地缘竞争的最重要内容。来自挪威的Øystein Tunsjø教授认为,中美的力量差距在持续缩小。但在可预见的将来,仍保持较大的差距。就综合实力而言,中国未来有可能在海上成为对美国构成潜在战略挑战的国家,其他海洋大国与中美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在海上可能会形成中美的两极结构。
(图: 自左至右、自上而下:ØysteinTunsjø、傅梦孜、赵青海)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傅梦孜博士表示,在全球海洋治理领域,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自古以来秉持四海一家,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以和平为特质。我们实行的开放型经济,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海洋环境。但中国在海洋治理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需要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推动科技创新、提升海洋装备制造、加强环境保护等途径,为我们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供必要的支撑,最终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形式来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国际问题研究》主编、研究员赵青海在讲述中国新海洋观内涵的同时,重申了“建设和平之海”的含义,即与相关国家加强合作,共同维护海上航行自由和安全,与海洋国家一道继续构建海洋合作伙伴关系,继续构建海上通道,发展海洋经济,利用海洋资源,探索海洋奥秘,为扩大国际海洋合作做出贡献。
(图:Stanley Byron Weeks、Atsushi Sunami)
来自美国的Stanley Byron Weeks博士也表示,伴随着目前国际海洋竞争加强的形势,各国需要更多的沟通与合作来缓解和管控紧张趋势。日本海洋政策研究所所长Atsushi Sunami在日本第三期海洋基本计划的介绍中提到,日方不仅强调在海洋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同时也增加了科学方面的观测、监测,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执法及搜救等内容。马来西亚首相前政治秘书、马来西亚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顾问Ei Sun OH博士从“一带一路”与东南亚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海洋合作的机遇和挑战。Ei Sun OH博士认为,中国南海区域贸易快速增长,对亚洲以及世界的区域经济都非常重要。在海运、能源与矿物开发、渔业各个方面南海国家都要进行积极的合作。虽然在合作的同时会面临政治和安全方面的问题,但是相关国家只要下定决心携手联合巡逻共同打击公海上的恐怖主义和犯罪现象,并且共同抗击自然灾害,南海地区的和平繁荣一定可以有所保障。
(图: James Bosbotinis、姚云竹)
来自英国的James Bosbotinis博士在倡导国际海洋合作的同时,也提到了海上安全问题,认为新的海军力量的崛起会导致全球战略格局的重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美防务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姚云竹将军对亚太地区的海上航行安全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她表示,海盗、自然灾害、战争或者海上的军事冲突都有可能使得海上交通通道无法确保畅通。由于海上边界的划分比陆地划界复杂得多,亚太国家间的领土主权争端及海洋划界争议会是一个长期的挑战。
(图: 邹克渊、吴慧)
英国兰卡开夏大学哈里斯终身讲席教授邹克渊博士针对南海局势作了“中国南海法律战与常规战”的报告,邹克渊博士认为打法律战比打真的战争要好,要学会把法律当作利器去追求国家的利益。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吴慧教授针对“国际海底区域的制度”发表了演讲。吴慧教授提供了国际社会已经共同接受的法律规范,提到国际海底区域制度正朝着乐观的方向发展,她认为中国不仅要积极响应国际法,还要参与到国际法的制定过程中去,争取捍卫中国的权利。
(图: 薛力、刘 琳)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战略室主任薛力博士针对美国印太战略与东盟“中心性”的竞争与合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薛力博士认为在中美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东盟的“中心性”整体上会被弱化。美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外军所副研究员刘琳博士也发表了关于“美国印太战略与南海问题”的演讲,刘琳博士认为印太战略的目标就在于美国要在印太地区维持地缘战略的优势,防止不利于美国的地区军事冲突的发生。美国印太战略在南海问题上的体现就是地缘战略竞争的回归,用准结盟的方式拉拢更多的国家,对中国进行进一步的牵制。
主持人查道炯博士总结到,在讨论亚太地区海洋安全的问题上,国内外的学者不能一昧地互相指责对方,在沟通和治理机制问题上都要有所创新。
(图: Ei Sun OH、侯昂妤)
(图:张洁、于保华)
(图:庞中英)